人参可以大补元气,固脱生津,安神。治劳伤虚损,食少,倦怠,反胃吐食,大便滑-泄,虚咳喘促,自汗暴脱,惊悸,健忘,眩晕头痛,阳-痿,尿频,消渴,妇女崩漏,小儿慢惊,及久虚不复,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。大家都知道人参是大补之药,但使用人参,方法要得当,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。那么怎么使用人参才是正确的呢?下面就为大家做个介绍:
1、用量适当。
无论何种药物,用量都是很关键的。即便是剧毒的药物,如果用量适宜,一样能对疾病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。单味服用,每日一般以5克左右为宜。用于急救的危重病患,用量可增至30~50克,正如古人所说“有故无殒”,所以,当病人为了治疗而服用人参时,用量可加至每天10~15克,但应“中病即止”,不可久服。
2、连续服用时间不宜过长。
药物在被人服用后,经代谢后会排出体外。有一些药物则不能被人体较迅速地排除,而会有一部分蓄积,使药物的作用“迭加”。人参也是这样,正像上面说的,服用人参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,除了剂量过大外,服用时间过长亦会有所表现。如欲小剂量长期服用,可以10天为1个周期,连续服用10天后,停服3~7天,然后再继续服用10天。
3、合理配伍用药。
一般认为,虚者宜补,实者当泻,人参性温,不宜用于实证,热证,但这并不是绝对的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曾引用杨起的论述,详述了这个问题,其文曰:“人参,功载本草,人所共知,近因病者吝财薄医,医复算本惜费,不肯用参疗病,以致轻者至重,重者至危。然有肺寒、肺热、中满、血虚四证,只宜散寒、清热、消胀、补营,不用人参,其说近是,殊不知各加人参在内,护持元气,力助群药,其功更捷。若曰气无补法,则谬矣!古方治肺寒以温肺汤,肺热以清肺汤,中满以分消汤,血虚以养营汤,皆有人参在焉。所谓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,又曰养正邪自除,阳旺则生阴血,贵在配合得宜尔。庸医每谓人参不可轻用,诚哉庸也。好生君子,不可轻命薄医,医亦不可计利不用。”杨氏的议论确实令今人深思:人参无忌证,贵在权衡,合理配伍。当然这是需要医生的辨证掌握,我们一般家庭使用时,遇发热、急证、重证等,还宜慎重。
4、根据炮制或品种不同而选用。
市面上见到的人参种类很多,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病证而选取不同的参种。如西洋参、生晒参等药性偏凉或略平,凡大汗出,气喘促,烦渴,舌红或深红或呈绛色;或神疲体倦,少气懒言,口干,盗汗,舌红少苔等证属气阴两虚或气虚津伤者,皆可选用。野山参、红参等性偏温燥,凡属阳气不足或功能衰退而见疲乏无力,少气懒言,畏寒肢冷,自汗,面色淡白,小便清长,大便稀薄,舌质淡者,可以选用。如一般家庭进补,可选用白人参等性平之品。
5、因时制宜选人参。
中国民间一般都有冬季进补的习惯。古语有云: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”冬季是精气内藏的时节,时当进补,不但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,还有利于蓄积精气,为第二年春天的气机生发打好基础。冬季的天气寒冷,我们一般可以选用性温的红参、边条红参等进补。夏季时,因气候炎热,人们一般都易出汗,消耗很大,这时我们可以选用性凉,擅长于补益气阴的西洋参来进补。春秋两季,可选用性平的白人参、生晒参、精参等益气强身。
了解林岛人参:请点击这里
更多资讯请参考:http://52t1.com/